GPIT与那中元

2021-06-04

云南省生态农业研究所——世界领先水平的GPIT

     1994年,在云岭红土高原上,一项生态农业的创新技术问世了。此后的5年中,这项技术在全国22个省区市的50多万亩水稻、小麦、玉米、棉花等作物上进行试验和示范,各地不断传出喜讯。这项技术,就是云南省生态农业研究所那中元所长历经十多年潜心探索,经过700多次试验,首创成功的生物工程新途径技术GPIT,即作物基因表型诱导调空表达技术。这项技术经云南省科技情报研究所通过国际联机、光盘数据库及手工检索工具系统检索,此项研究成果海内外尚无文献报道,属世界首创。

     1999年9月4日,GPIT在北京通过专家评审,新华社当日发出电讯,《人民日报》(海外版)以《我GPIT技术居世界领先水平》为题发了新闻,中央电视台第一套新闻节目同时作了报道。此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及云南省的等众多国内外媒体相继报道刊登了《GPIT开创“阳光农业”新领域》、《阳光农业现身红土高原——GPIT大幅度提高光合速率》、《GPIT技术——拉开全球农业二次革命的序幕》等文章。

     在被称为“玉米禁区”的海拔3276米的云南迪庆高原,使用GPIT技术种植小白玉米,不仅长出了玉米,而且籽大粒饱,几乎无秃顶,亩产达499公斤,被称为“科学玉米”。在西藏海拔3658米的拉萨武警后勤基地使用这项技术种植高赖氨酸玉米,高大粗壮,有效穗3-5穗,最多每株8穗,最大穗长63公分,净穗长43公分。在海拔3900米的日喀则也奇迹地让当地藏民见识了高产玉米。

     据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在低温状态下对川小麦24号进行光合作用测试,纯增净光合强度达160%,山东农业大学在正常温度条件下对春玉米对比试验光合强度测定,平均增加108%。兰州榆中绿保农业科技开发中心处理的大棚、温室冬季黄瓜,每节幼瓜2-6只,每个节位上商品瓜的双瓜率达80%以上,且高抗病虫害,口感极佳,营养丰富,经检验,处理过的黄瓜,各叶位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比对照提高400%以上。这以后,河北、山东、新疆等地运用这项技术治理盐碱地,种植玉米、棉花,生长良好,为生物低投入良循环攻克治理盐碱地,开创了美好前景。云南沾益杜鹃花研究所使用这项技术,移植能成活30-100年的大花杜鹃,成活率达98%,并提前三个月在春节前开放,攻克了“大花杜鹃人工移栽不能有效成活”的难题,被誉为“科技奇观”。西双版纳大渡岗荣珍茶园使用这项技术处理茶树,于2003年元旦期间新芽发齐开始采制,被誉为“云岭冬茶第一园”,而此时邻近地区的茶树尚未萌动。

     那中元其人

     GPIT的首创者那中元,出生于云南保山,满族。下过乡,当过工人,当过教师。

     那中元1974年就读于云南农业大学农机设计制造专业,1977年留校任教。1978年提出“气流式联合收割机设想”,并进行独立设计研制,因为这项发明,1984年被特邀参加中国首届机构发明创造大会。1985年,发明“简易高效型进化装置”,获国家专利。1988年,发明“定向移植栽制钵器”,获国家专利。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就将生态农业“大幅度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和人工可调控抗逆”的核心问题作为重大课题进行研究,并取得成果。1990年,主持云南省冬玉米高产栽培课题研究,1992~1994年连续三年创全国冬玉米高产栽培记录,并于1995年被云南省列为十二项重点推广新技术之一。1994年为支持新的生态农业研究,省教委批准成立科研机构,任云南省生态农业研究所所长。因国家有关文件新精神,1996年那中元所在的生态研究所与省教委脱钩,成为独立的企业。

     在扶贫工作中,那中元深感云南山区农民迫切需要提高粮食产量,解决温饱问题。已经学有所成的他毅然放弃自己的专业,转向研究生态农业,这一改就做到了今天。在最初的日子里,他的行动不被理解,得不到支持:工资被扣发,没有出差费、车旅费,科技成果被剽窃,一家人住18平米的陋室,吃不上大米,就从寻甸拉洋芋来吃,白开水煮素面是他最拿手的技术。人不堪其忧,他不改其乐,坚守为农民和人民造福的志向,坚持科学研究,知情的人戏称他是“吃洋芋搞科研的科学家”。当GPIT创造成功以后,他并没有躺在功劳簿上,而是敏锐地觉察到,我国绝大多数先进科技理论来自国外,立志要解决重大生产实践难题,“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创造属于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理论奉献于世界。这些年来,那中元一直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孜孜以求,不断有所发现,不断创造出解决世界重大难题新的推论成果。

     为了研究极限适应变异与GPIT相关性,那中元走遍各种地理气候贫困的地区,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实际研究宣传高新科技,还两次应朝鲜农科院邀请出国讲学。长期的勤奋学习和实践,专心从事生态农业研究的精神,使他具有不同地区、不同种质开展种植水稻、玉米和多种经济作物的丰富经验,为他的研究和开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勤于思考,善于发现,一个数据,一个细小的变化,都能引起他的关注;报刊上反映出有关的生态问题,他都主动参与研究,能解决的直接参与解决。一次,他从垃圾桶旁经过,不经意地用诱导剂喷洒苍蝇,发现并研究出GPIT杀虫的功能。

     著名的“三农”老专家、原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顾问石山老先生曾经说过:“用中医理论和中草药资源探索农作物生长机理和增产途径,是非常有意义的创造,可以拓宽农业生产的思路,很可能突破国外农业研究的框框而闯出一条新路,体现中国农业的特色。”出身于中医世家的那中元,凭借家传中医的医理思想条件,加之个人的勤奋好学敏思,发现现在用来解决植物生长的诱导剂,是以祖传治瘟疫的秘方为基础的,也能用来防治动物的病虫害,在防治实验鼠心肌炎、防治禽流感、防治猪的蓝耳病等方面,都取得了试验的成功,对极重心肌炎、哮喘病、癌症晚期剧痛丧失自理能力、肺癌剧烈阵咳等,也都有极好的疗效。

     那中元在一系列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植物高抗氧化抗逆物质综合效应,产生延长生命周期、病害组织乃至生长点等局部死亡的“起死回生”,变一年生作物为多年生作物,甚至变喜温热一年生作物为耐冻越冬多年生新种质作物等新发现发明,于2002年发表论文,提出了 “动物和植物在一定层次存在共同的抗病机制”、“信息感受度和动力学机制都可改变,而且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很多重大关联性性状功能改变和疾病有效防治最根本的深层基础,也是物种快速变异稳定为新种质的重要基础”等论断,曾在学术界引起不小的轰动,也被一些人嘲讽为“胡说八道”。但2006年3月以来,美、日科学家通过分子分析研究,多次从不同角度层次作出了类同的论断,也就是说,那中元的GPIT的基础理论不仅有十多年的大量科学生产实践验证,也开始有国外科学家从分子水平的部分研究证实,再也没人说是“胡说八道”了。

     那中元从不满足现状,总是不断提出新的课题,向更高更深的层次探索研究,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突破。他根据大量创新推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经验,在创造出多类新种质和相关技术基础模式的条件下,又为自己提出了四大任务:一、以无农药防治被称之为“作物五大癌症病害”为代表的病虫害防治新理念和措施技术的重点应用,带动少农药、无农残的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全面发展,并开创“五向五要”(向阳光要高产、向大气要肥效、向抗逆要沃土、向平衡要净水、向甜茎要能源)新模式,保障人民健康,为子孙后代留下沃土净水,让中国优质农产品重占世界市场。二、用中国独创的高抗逆、高速率、高产、优质新种质为核心及相关体系模式生物技术治理盐碱地。在最起码应有支持条件下,争取3-5年内,使我国数亿亩低产无产盐碱地变高产良地。三、走快山西省位于海河流域的上游和黄河流域的中游,走好中国生物质能源新路,“四不争良循环”(不争粮,不争地,不争肥,不争水,土壤自修复良循环)种出5-7个大庆油田。四、开创易行食疗健康生活质量延年及防治病毒、癌症等重大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病害的低成本有效治疗新途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那中元没有科学家的头衔,却有着中华民族自尊、自强、创造、奉献的铮铮傲骨,他已经创造了奇迹,并且正在为实现造福人民、为民族争光的志愿,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载2008年03期《中国农民企业家》)


分享